徐庆华 官方网站

http://xuqinghua.zxart.cn/

徐庆华

徐庆华

粉丝:11553

作品总数:16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徐庆华,号了一,别署一斋。1963年生于上海。199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西泠印社社员,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,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,中国西瀛书会名誉会长。现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

国 画: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徐庆华:用线条表达自由境界


2014-01-16

 

 

在三十多年的从艺历程中,徐庆华游走于书法、篆刻、绘画等不同的艺术领域,尝试并驾驭宣纸、印石、画布、陶瓷等不同的载体,在跨界创作中表达个体的自由的生命力,将自己从时代中所感悟到的浑厚、大气、昂扬传导给大众。作品被文化部选送载入神舟七号和平颂——太空飞行艺术之旅并全国巡展。

 

老厂房改造成的工作室高大而空旷,除了几只沙发围成的休息区和一张硕大的工作台,整个儿是大片的水泥空地,上面铺着徐庆华半完成状态的书法作品,灰色的墙面上也挂着几幅。工业遗址的粗粝气息与草书透出的飞扬气韵相融合,给人带来迥异于世俗凡间的体验。


这里是徐庆华位于上海松江天工园的工作室。在临近元旦的一天,徐庆华在毛毡承托的丈二宣纸上创作草书,只见毛笔左右摇摆,提按自如,随着他穿着袜子在宣纸上走动,一列列激情洋溢的文字呈现出来。从下笔大江东去到完成一樽还酹江月,再加上题款,用时仅十分钟。徐庆华长舒一口气说:最后一列写下正文江月二字,刚刚好,要是只写一个字也不好看。整体看结构稳固匀称,内部线条还算有神气,这样的作品可以拿出去给人看。

 

艺术的精魂在于自由

 

1991年,徐庆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,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,后陆续回母校进修,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。他与书法线条结下了不解之缘,年复一年探究线条的表现力,引领观众感受书法艺术蕴藏的无穷奥妙。


在科班的专业训练下,徐庆华掌握了楷书、隶书、篆书、行书等不同书体的要领,创作了不少作品,但他最喜欢的还数草书。徐庆华认为,草书集中了各种字体的优势,章草、大草、狂草,一种比一种表现性更强。通常,每种书体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要求,他追求在合度的同时注入艺术家个人的情绪和对书法的独到理解,这样作品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。徐庆华在丈二宣纸上完成的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 看似只花了很短时间,实际却有着几十年书法创作的深厚积累,同时包含了彼时彼刻书法家才华的激发与外现。

 

徐庆华的草书作品曾参加2007海派书法晋京展2009全国草书名家上海邀请展等一批重要展览,被中国美术馆、浙江省美术馆等权威艺术机构收藏,受到书法爱好者的青睐。


如果说传统草书对于书写的内容存在限定,要求作品为汉字并且可读,那么抽取了文字内容的线条就有着更为纯粹的表现力。徐庆华为现代书法而着迷,创作了书非书系列作品,剥离文字,把线条的形式当作独立的表现内容。这些作品乍看上去杂乱无章,纷纷攘攘,但又在线条的转折、浓淡、交叉等处体现出传统草书的特质,细品之下感受到舞蹈的狂喜。徐庆华认为,艺术的精魂在于自由,纯粹而质感丰富的线条最有利于表达自由的境界。


前些日子,徐庆华刻制了一批紫砂笔筒,线条弯弯曲曲,深浅不一,宛如外形奇特、布满皱褶的灵璧石,转眼再看又觉得什么都不是。艺术贵在似与不似之间,徐庆华用简笔的勾勒,为作为工艺品的笔筒赋予了艺术的生命。

 

把艺术楔入世俗生活

 

韦伯、阿多诺等西方学者认为,工业社会让人们陷入工具理性的主宰,而艺术承担着世俗拯救的功能,把人们从日常生活的刻板重复中解脱出来。徐庆华不满足作品停留在图书杂志和展览厅,致力于把书法楔入日常生活,走向器物和实用空间,发挥艺术的审美救赎功用。


徐庆华几乎每年都拿出一段时间去江西景德镇,在瓷器生坯上创作,然后在当地上釉、烧制,得到成品。书写的内容既有传统书法文字,也有抽象的线条。他说,自由绝非胡涂乱抹,优秀的作品对于技艺有着极高的要求。在瓷坯上画线条,实际上是灰泥浆,涂上去之后很快就消失了颜色。泥浆很容易沉淀,隔一小段时间就要重新调和,这样的浓淡、用笔的轻重、不同线条的穿插全凭经验,稍有不慎,就会整个作废。在烧制之后,往往多有废品。徐庆华说:当艺术家熟练掌握瓷器特有的笔墨用法之后,就可以更加关注于结构布局、线条走向等,让瓷器承载艺术家的创造力。


上海万航渡路上有家王朝大酒店,店堂和包房里陈列着徐庆华的五十多件书法作品。在其中一个包房里,金色的宣纸上写着一列列金文,古拙遒劲,厚重雅致。每位来宾都知道是方块字,但大部分文字难以识别,只是可以感受到一种飞扬升腾的意象。凑近了去看,文字间零散地钤盖着一枚枚印章,如平常心了一、佛像等,为画面增添了浓郁的现代感。宾客欢宴之余赏读书法,别有趣味。其他包房里还有甲骨文、篆书、草书作品,各显精彩,成为酒店环境装饰的点睛之笔。


来到浙江电力大厦,但见数百平方米的外墙上贴着艺术浮雕,形式新颖,富于视觉冲击力,其文字正是出于徐庆华之手。他巧妙组合三角形、圆圈、长方形等块面,雕出富于美感的文字,兼具书法与篆刻要素,古老的文字显现出现代的美感。综合材料的艺术作品融入一座大楼,实用的建筑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气息。

 

塑造独有的艺术面目

 

2012年朵云轩秋季拍卖即将举行之际,上海多家报纸刊登了预告版面,有人这样描述观感:一眼看到徐庆华。当时,徐庆华有两件作品《上善若水》和《无为》参加当代海派名家篆刻专场,能够在众多拍品图片中为读者迅速识别,正说明其篆刻作品的鲜明风格和独有面目。


早在1983年,徐庆华参加全国篆刻征稿评比,《有抱负》 就被评为优秀作品,为其中最年轻的获奖者。他追求篆刻的大气、浑厚、爽落,刀石相激,在方寸之间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。徐庆华倾慕篆刻名家韩天衡,多方搜集其作品图影,心追手摹。后来,徐庆华成为韩天衡入室弟子,得到亲炙,技艺不断长进。


不论是文字印还是佛像印、肖形印,徐庆华的篆刻作品都显示出线条简洁、用刀爽快、构图大方的特点,神清气爽,不拖泥带水。他对每一方印都用心布局、刻制,但绝非精雕细凿。徐庆华认为,篆刻艺术的美感往往存在于笔画的走向、起刀收刀的毛刺、走刀过程中形成的线条质感中,这些细节藏着艺术家的性情,如果过分修饰,看上去光滑精致,却把篆刻的感染力也削弱了,将会非常可惜。


传承的目的在于创新。徐庆华认为,学习古人的篆刻作品,要吸取他们的长处,但不能被古人困住,要看到他们的薄弱欠缺的方面,走出一条新路,塑造独有的艺术面目。


徐庆华曾刻过一方印 《日慎一日》,是他特别满意的作品。根据印文四字三密一疏的特点,上部两字偏小而下部两字偏大,两个一胖一瘦对角呼应,而字落在底部边框上,稳稳当当。在徐庆华刻完四字主体、铲除印底的时候,右下部分刚铲了三四刀,发现这部分色块留着或许更好,让左上部不至于显得虚空,同时避免整方印左轻右重、上轻下重,实现构图的平衡。整方印线条随性直爽,边框与文字有机协调,留下来的印底仿佛一头牛,恰为神来之笔,为整方印增添了意趣。


对篆刻艺术的用心体会和执着追求,使徐庆华的作品形成了自家面目,让人一眼就认得出来。

 

对话

 

我要做个跨界艺术家

 

董少校(以下简称董):有人说,徐庆华的草书看不懂,你会为此着急吗?


徐庆华(以下简称徐):当然不用着急。任何艺术形式都没办法取悦所有受众,一部分人能看懂他的作品,这就够了。创新的东西往往会遭遇冷遇乃至非议,这没有关系,在时间的推移中,有一些探索被人们遗忘,有一些则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欢迎。就我的书非书系列而言,内中包含了以形式为内容、强化线条之美的价值取向,可以说是当今多元化艺术中的一元。如果把它们当作以书法线条为基本构成的抽象画,那就容易看懂了。书法内容与线条形式的关系就像音乐里的歌词与旋律,歌唱你情我爱的陕北信天游可以打动听众,完全不要歌词的贝多芬交响乐同样可以让听众陶醉。我相信,纯粹线条的表现力今后将得到艺术家更多的开掘。


董:在参与筹办海派书法晋京展、策划融合·创造——2008上海青年书法篆刻大展时,你主张篆刻印蜕放大展示。为什么要坚持把印章放大呈现?


徐:艺术应彰显时代的精神,不仅表现在创作方面,展览、传播的方式同样要与时俱进。古人家居空间往往不太高,书画挂在墙上,手札在书房里玩味,艺术品与空间相匹配。篆刻可能就是盖在书画上,或者拓印成印谱,在很小的室内空间可以看得很舒服。如今,展览场所往往宽敞高大,如果篆刻只是采用以往的原打印蜕,那么很容易被淹没,达不到展示印章整体格局和细微妙处的效果。


董:不同载体的书法、篆刻乃至抽象绘画你都喜欢,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种艺术样式?能否简单说说你在艺术创作方面的自我定位?


徐庆华:不同的载体样式实际是相通的,它们不仅不排斥,而且可以相互滋养。有一段时间创作草书,觉得倦了就去临摹古碑,过一阵可能又去景德镇在瓷器上创作了。每一种转变都可以带来新的思路、新的启发,从而使得作品带有灵性,产生打动人的力量。我的定位是要做个跨界艺术家,通过不同的途径创造美、传递美。

责任编辑:陆芸